实验教学
一、中心概况
(一)中心介绍
1.发展历史
建筑综合实验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始建于2019年,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实验中心建筑面积达到了3400平方米,实验室29余间,已成为成都文理学院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地。
中心规划有四大板块实验实训室。其中现有实验室2个,包含建筑材料实验室和建筑物理实验室;实训室4个,包含建筑模型实训室、工程认知实训室、工程造价及工程管理数字化实训室和沙盘实训室;工作室4个,包含中国传统建筑工作室、画室、评图室和BIM工作室;以及专业课程综合实训室19间。
2.管理模式
在实验中心管理层方面,实验室采用了在建筑学院和学校图文信息中心统一领导下的专职技术人员和专业责任教师共同管理的运作模式,对设备资源、人力资源、经费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资源优化配置。实验中心管理队伍中老师的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专业性强,实验理论丰富和实践能力强。
实验中心每年都承担大量的实验教学、科研任务和工程项目,在学院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等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科学管理、服务师生、支撑教学、争创一流”的理念引导下,我院实验室与时俱进,正朝着建筑专业先进实验室的建设目标不断迈进。
3.教学科研
目前,建筑综合实验中心已建成融实践教学、实验培训、技能提升、科研服务、教学开发于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实训基地。中心建立了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开展诸如工程测量、工程制图、工程造价算量、BIM建模、建筑虚拟仿真、建筑工种实训、陶艺制作等众多实验实训项目,并支撑了我校参与工程造价技能大赛、工程测量大赛、风景园林设计竞赛、建筑工程识图技能等竞赛项目,此外,实验中心支撑了多项应用技术科研项目,满足了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需求,并为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的实验开发、技术论证和工程咨询等社会服务工作提供软硬件平台,取得了众多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成果。
4.发展规划
实验中心的建设应围绕着培养学生具备高素质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使之成为成都文理学院本科教育实施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和载体。其建设的指导思想为:根据专业教学要求,使专业实践教学具有相对稳定性,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具有先进性,教育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示范性,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具有规范性,与理论教学和技术发展同步的结合具有紧密性。
(二)设备简介
建筑综合实验中心设备共计价值约700万,完全可以满足师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就现有设备仪器条件下可开实验项目包括:建筑材料基本物理性质试验、水泥试验、混凝土用骨料试验、普通混凝土试验、砂浆试验、砖试验、钢筋试验;建筑物理实验室现有设备可以完成建筑室内热舒适、建筑热工设计缺陷检查、建筑围护结构和房间内温度、湿度场分布及变化规律的研究,室外环境参量(包括温度、湿度、太阳辐射、气流等)的测量,材料热工性能的研究,建筑热环境方面的研究,墙体及材料隔声性能测试、建筑室内亮度分布及采光效果、材料光性能、采光设计、采光模拟等光学相关研究,具备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性能等进行综合测试和评估分析的能力。
(三)师资队伍
建筑综合实验中心现有专职实验室主任一名,实验室管理老师1名,实验室师资力量雄厚,参与实验教学任务的现有专任教师3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2人,有海外留学经历者占50%以上,还定时聘请国内知名学者来实验室任教指导。形成了一支有组织能力和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学、科研团队。
二、科研成果
实验室共承担各类在研课题10余项,获得丰厚的研究经费,其中获得3项新型专利,发表期刊论文若干篇。
三、实验室分布
中心规划有三个区域实验实训室。第三实验楼,包含了建筑材料实验室、建筑物理实验室、工程认知实训室和建筑模型实训室;第三教学楼,包含了中国传统建筑工作室、建筑美术多功能实验室、BIM工作室和评图室四个工作室以及工程项目管理全生命周期实训室、建筑美术室、建筑空间视觉传达数字化教室和19间专业课程综合实训室;位于实验楼的工程造价及工程管理数字化实训室。
四、承担课程
建筑综合实验中心已建成融实践教学、实验培训、技能提升、科研服务、教学开发于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实训基地。中心建立了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开展诸如工程测量、工程制图、工程造价算量、BIM建模、建筑虚拟仿真、建筑工种实训、陶艺制作等众多实验实训项目,并支撑了我校参与工程造价技能大赛、工程测量大赛、风景园林设计竞赛、建筑工程识图技能等竞赛项目,此外,BIM实训机房主要承担《BIM软件应用》《工程计量计价软件应用》《工程管理及招投标软件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包括BIM建筑、BIM结构、土建工程算量、钢筋工程算量、装饰装修工程算量、计算机制图等实验,实训中心支撑了多项应用技术科研项目,满足了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需求,并为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的实验开发、技术论证和工程咨询等社会服务工作提供软硬件平台,取得了众多良好的科研成果。
/span>